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4篇
  免费   344篇
  国内免费   129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104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31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4篇
  196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血满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对血满草(Sambucus adnataWall)的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正丁醇溶解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4个化合物,经理化方法和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1)、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2)、熊果酸(ursolic acid,3)、3,5-dimethoxy-4-hydroxy-1-O--βD-glucopyranoside(4)。  相似文献   
992.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抑制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天然生物活性。近年来,AChE作为生物识别元素的生物传感器在杀虫剂残留量检测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简要分析了AChE结构与功能关系,综述了近年来通过定点突变法设计AChE以增加对各种杀虫剂的检测灵敏度及其在生物传感器领域的应用现状,指出多种灵敏的AChE突变体同时被应用于多样品及多分析物的平行检测体系是该领域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3.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全世界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首位病毒病原体,免疫缺陷个体容易发生严重感染,目前尚无理想RSV感染动物模型用于研究。我们用细胞免疫缺陷裸鼠感染RSV,旨在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为RSV感染的防治研究奠定基础。裸鼠滴鼻感染RSV后肺组织分离到病毒,直接免疫荧光检测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RSV抗原阳性,空斑形成实验检测肺组织病毒滴度在感染后第3天达高峰,并持续到第9天仍能检测到病毒。免疫组化检测RSV抗原主要分布在细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细胞胞浆内。肺组织病理学显示RSV感染导致裸鼠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肺间质性炎症,电镜分析超微结构可见到细胞内病毒颗粒和气血屏障的破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白细胞计数显示裸鼠RSV感染炎症高峰在感染后第9天。裸鼠RSV感染的病毒复制和病理改变特点与人相似,病毒持续高水平复制,是客观而实用的评价抗RSV制剂效果的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不同类型肝病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18例肝硬化、22例肝癌、12例肝囊肿、11例肝血管瘤病变肝组织中PPARγ表达状况,并以5例创伤意外肝破裂来源的正常肝组织做为正常对照。结果正常肝组织、肝囊肿、肝血管瘤等肝组织中PPARγ呈明显阳性,而肝硬化、肝癌组织中PPARγ表达呈弱阳性,强度明显低于良性病变及正常肝组织(P<0.05)。结论PPARγ在肝硬化、肝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95.
对10头原种婆罗门牛mtDNAD-loop全序列912 bp测序,婆罗门牛遗传多样性丰富,检测到的9种单倍型兼有瘤牛(B.indicus)与普通牛(B.taurus)的遗传背景,核苷酸变异率为6.25 %,单倍型多态度为0.978±0.054 ,核苷酸多态度为0.014 30±0.008 68。所有单倍型聚为明显的两大分支,婆罗门牛的大部分单倍型为普通牛单倍型类群,并占绝对优势(90 %) ,仅Brah-6与亚洲瘤牛聚在一起,属于亚洲瘤牛线粒体单倍型,表明婆罗门牛的确是集亚洲瘤牛、欧洲普通牛等优良特性于一身(易产犊、产肉性能好、耐热与体表寄生虫等)的瘤牛品种之一。育种学家引种瘤牛的目的是改善当地牛的生产力与适应性,现代普通牛表现出明显又普遍的瘤牛渐渗现象。对现代的瘤牛品种而言,除亚洲瘤牛品种外,普通牛对其他瘤牛品种育成的贡献同样高。支持瘤牛(B.indicus)为独立驯化、起源于印度次大陆的假说。  相似文献   
996.
利用16SrRNAPCR-RFLP、16SrRNA序列分析以及16S-23SrRNAIGS(IntergeneticSpacer)PCR-RFLP技术对分离自中国主要生态区域的44株慢生型绿豆根瘤菌和5株参比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16SrRNAPCR-RFLP分析表明:在76%的相似水平上,所有供试菌株可分为三大类群:群I由LYG1等13株慢生根瘤菌组成,该群在系统发育上与B.japonicum和B.liaoningense的参比菌株存在一定的差异;群Ⅱ由XJ1等21株供试菌株、B.japonicum和B.liaoningense的代表菌株组成;群Ⅲ由10株来自广东和广西的菌株和B.elkanii的代表菌株组成。16S-23SrRNAIGSPCR-RFLP分析将供试菌株分为A、B两大群。群A由34株供试菌株、B.japonicum和B.liaoningense的代表菌株组成。在85%的相似性水平上,可再分为AⅠ、AⅡ和AⅢ3个亚群。群B由10株分离自广西和广东的菌株和B.elkanii的代表菌株组成。在85%的相似性水平上,可再分为BI和BⅡ两亚群,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与16SrRNAPCR-RFLP相比,16S-23SrRNAIGSPCR-RFLP具有更高的解析度,供试菌株表现出更加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分离自中国新疆、广东和广西等地的菌株在分群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997.
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群落水平生理活性(CLPPs)和扩增核糖体DNA限制性分析(ARDRA)标记,综合评估低浓度和高浓度甲胺磷连续施用2和4 yr后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甲胺磷胁迫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减少而细菌(革兰氏阴性菌)数量增加,同时使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下降而遗传多样性提高;处理2 yr后高浓度甲胺磷胁迫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较低浓度胁迫更为明显,处理4 yr后两个浓度胁迫则具有相似的显著影响,表明不同浓度甲胺磷的长期胁迫均能对微生物群落造成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998.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hBMP-2,与质粒pSV2-dhfr共转染CHO-dhfr-细胞,以含有700μg/mLG418的IMDM进行选择性培养,筛选抗性克隆,并用MTX扩增,提高rhBMP-2的表达量。收集的rhBMP-2蛋白进行Westernblot检测,还原蛋白样品电泳产生一条大小约为18kD的特异性条带,非还原蛋白样品电泳产生一条大小约为30kD的特异性条带,提示表达的rhBMP-2是经过糖基化修饰的,且以同源二聚体形式分泌表达。单细胞分离培养得到14株rCHO(hBMP-2)单克隆细胞株,ELISA法检测rhBMP-2表达水平,最高可达7.83μg/24h/106cells。活性分析结果表明,表达的rhBMP-2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999.
构建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65)真核表达载体,并研究其在细胞水平和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利用RT-PCR方法,从人扁桃体组织中扩增人VEGF165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V。应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将pcDNA/V转染至人胚肾细胞(293细胞)中,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的重组质粒细胞克隆。ELISA、Westernblot检测证实重组质粒pcDNA/V能在293细胞中高效表达外源VEGF基因,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实验证实表达产物具有促血管生成的活性。进一步的体内表达研究,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重组质粒pcDNA/V、空质粒pcDNA3.1( )分三点注射于梗死交界处心肌内,四周后取材。经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cDNA/V组在梗死交界区有VEGF阳性表达;电镜观察显示,pcDNA/V组在梗死交界处心肌细胞间有大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实验结果表明成功克隆了人VEGF165基因,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载体。体内、外表达研究证实重组质粒的表达产物具有促血管生成的生物学活性,为VEGF基因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为一种全球性的肠道传染病。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感染的人数超过两亿,由该病引起的死亡人数有65万左右[1]。该菌的致病性是由体内含有230kb的毒性大质粒决定的,而大质粒上一个31kb的片段所编码的侵袭质粒抗原(IInvasion plasmid antigen,Ipa)是致病所必需的[2,3]。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在原核生物中对ipaB基因克隆及功能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4,5],但在酵母细胞中这方面的研究未见报导。从志贺痢疾杆菌中克隆了ipaB基因,并在酵母细胞中得到了融合表达,为将IpaB应用于双杂交系统研究其在侵袭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